| 首页 | 院内要闻

省牧科院开展“学术交流周”系列活动之三——畜牧研究所进行学术论文交流活动

 

省牧科院开展“学术交流周”系列活动之三

——畜牧研究所进行学术论文交流活动

 

3 31 ,畜牧所举办了学术交流活动,所内科技人员参加了学术交流。

会上,孙永刚交流的《胰岛素对牛脂肪细胞中脂联素及其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主要介绍了牛前脂肪细胞分离培养及前脂肪细胞增值分化的模型;胰岛素敏感脂肪因子脂联素及受体在牛前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表达;成熟脂肪细胞中胰岛素对脂联素及受体表达的影响和相关信号通路分析等内容。

胡勇交流的《牦牛拔丝奶酪生产工艺的研究》主要介绍了青海大学中青年基金项目的进展情况,通过对所采集的我省各地乳产品菌种种类、特点、分布情况的分析,展望了拔丝奶酪生产的前景等。

马志杰交流的《基于mtDNA D-Loop区部分序列探究野牦牛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历史发展动态》在测定6头野牦牛mtDNA D-loop 区全序列基础上,结合GenBank已刊登的15条野牦牛相应序列,较全面地对野牦牛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系统评估,揭示野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这是首次从分子水平全面对野牦牛遗传多样性的评估,对野牦牛遗传资源的保护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对野牦牛首次进行群体历史动态分析,表明野牦牛群体在过去可能没有出现群体扩张。该研究是首次独立地对野牦牛群体进行群体历史动态分析,对于探究野、家牦牛的驯化历史差异、群体发展动态模式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资料。

郝力壮为大家做了《动物营养“盈亏”系统概念的提出、内涵及实践》的报告。针对我省三江源区面临的草畜平衡重大问题,他对其所在的课题组近年来在三江源区草畜营养平衡研究上提出的研究思路和采用方法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三江源区草畜营养平衡及营养盈亏状况;他还交流了自己在参加草畜营养平衡课题研究时的体会,对动物营养“盈亏”系统界定的应用范围和如何充实这一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结合本课题组研究的草畜营养平衡结果,对三江源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结合报告内容,大家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交流,通过交流,促进了各研究室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认识到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大家也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畜牧研究所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