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院情概况 院简介

院简介

畜牧兽医科学院始建于1952年。是青海省唯一的畜牧业综合性省级科研机构。2000年11月整建制划归青海大学,保留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牌子。现设有畜牧研究所、兽医研究所、草原研究所、高原家畜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所、院办公室、组织人事处、财务处、科研管理处、后勤服务中心、绿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10个处级机构。

 全院现有在职职工15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3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5人,出站(进站)博士后各1人、博士62人、在读博士10人、硕士2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青海省劳动模范1人,青海省科技重大贡献奖1人,青海省优秀专家1人,“昆仑英才”青海学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青海省“帅才科学家”1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31人,青海省“昆仑英才”行动计划入选者59人、团队3个,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优秀学科带头人1人,青海省科协中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青年科学家1人,青海省科学技术厅优秀科技特派员1人,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省政协委员2人,九三学社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1人,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3人。有离休职工1人、退休职工142人(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专家11人,省级优秀专家4人,省级优秀专业技术人才5人,青海省劳动模范1人,青海省先进工作者1人,青海省三八红旗手3人,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1人,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8人,青海省高校“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拔尖学科带头人1人,青海省“最美科技工作者”1人)。

 我院是以畜牧、兽医、草原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的畜牧业综合性研究机构,重点研究和解决青藏高原畜牧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技术问题。院重点学科与优势特色研究领域为:畜禽品种资源开发利用、畜禽营养需要与饲料科学、特色动物产品加工、动物寄生虫病、兽医生物技术、人畜共患病、牧草育种与士10人、硕士27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2人,全国优秀科技工栽培、高寒草地生态恢复与适应性管理、高寒草地保护、冬虫夏草资源利用、牧草加工与装备应用等。

我院是2009年科技部认定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有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原生态畜牧业平台)1个,国家发改委工程技术实验室(青藏高原特有草种资源开发及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三江源区高寒草地生态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畜禽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和青藏高原放牧牦牛藏羊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2个;有科技部省部共建培育基地(青海省高原放牧家畜营养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1个(全国100个,青海省1个);是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技术支撑单位,有4个国家级农业综合试验站(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海北综合试验站、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海北综合试验站、国家肉羊产业技术体系西宁综合试验站、国家燕麦产业技术体系海东综合试验站),另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国家绒毛用羊产业技术体系普通病岗位科学家)1人;有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研究实验室、高原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实验室、高原家畜遗传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实验室、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青海省动物疫病病原诊断和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实验室等5个省级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有青海省高原牦牛研究开发中心、青海草业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有牦牛研究开发、生态畜牧业星地大数据工程2个联合实验室;有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综合研究站称多台站、牦牛遗传育种繁殖野外试验观测站(在建)2个野外观测站;有青海省农牧业牛、猪、饲草3个科技创新平台,15个院级实验室;是“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设”技术依托单位;承担着青海大学草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草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及畜牧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的研究生培养。

截止7月31日,全院现有固定资产总值7207.74万元,其中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近5246.48万元。出版学术期刊《青海畜牧兽医杂志》。中外文藏书近3万册,中外文期刊130多种近万卷,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我院设有定点赠送藏书点。

建院70年来,先后取得541项科研成果,其中获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36项,其中国家奖7项,农业部奖23项,教育部奖1项,省级科技奖105项;获得授权专利223件(其中发明专利21件);取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9项。